疯神月 发表于 29-4-2008 22:57:40

1932年4月29日
    日本侵华军总司令被炸毙命
   
    http://www.wst.net.cn/history/4.29/042920.jpg
    侵华日军总司令白川灵车归国         1932年4月日本侵略者兴高采烈地在上海日租界虹口举行盛大的“祝捷”大会,庆祝4月29日日本天皇诞生之日。为此,京沪卫戌总司令、第十九路军最高长官陈铭枢事前来到上海,邀请暗杀大王王亚樵密商破坏日军的“祝捷”大会事宜。鉴于日军规定:“祝捷”大会只许日本人和朝鲜人参加,中国人一概不准入内,王邀请在沪的朝鲜独立党党人安昌浩担此重任。王亚樵即送去一枚体积小、威力大、携带方便的定时炸弹,同时还送去4万元活动经费。安昌浩接受任务后,连夜在他的寓所霞飞路宝康里40号召集他领导的朝鲜革命志士尹奉吉、金天山、安昌杰秘密商量了周密的行动方案。
          1932年4月29日这天上午,许多日本侨民和朝鲜人身着盛装,带着干粮、水瓶纷纷向会场集中,尹奉吉身穿和服,提着装有炸弹的大热水瓶,同金天山、安昌杰一道走迸会场。金、安两人进场后即在左右两侧的最后座位坐下,以便策应。尹奉吉则带着水瓶径直走到讲台前面,顺手把热水瓶放在讲台下面,返身坐在第一排座位上。日本侵华军总司令白川大将、日驻华公使重光葵等20余名高级官员在讲台上依次入座,尹奉吉走到主席台前装着倒开水的样子。把水瓶里定时炸弹的开关扭开。随即悄悄地离开会场,金于山、安昌杰遥看尹奉吉已经得手,也迅即离开会场。两分钟后,白川正在讲演之际,突然迸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讲台轰塌,血肉横飞,白川被炸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三天后毙命。重光葵被炸断一条腿,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将、第九师师长植田谦吉中将、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被炸成重伤,其他十几个日本人死的死、伤的伤。当时,台上、台下,哭声、惊叫声、呻吟声响成一片,白川的“祝捷”大会成了哭丧大会。
                消息传来,大快人心,上海人民奔走相告。同民政府也叫戴笠派胡抱一给王亚樵送去4万元奖金。王即把这笔钱转交给安昌浩,并叫人在圣母院路庆顺里买下了“公道印书社”,让安昌浩及其战友作为栖身糊口之所。
    http://www.wst.net.cn/history/4.29/042921.jpg    尹奉吉在行刺前,手握炸弹、手枪,胸桂誓词,在韩国国旗下宣誓    http://www.wst.net.cn/history/4.29/042919.jpg
    侵沪日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回国时只剩下一只脚

疯神月 发表于 29-4-2008 22:58:01

1991年4月29日
    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动工
   
   
    http://www.wst.net.cn/history/4.29/042916.jpg
    建成后的杨浦大桥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元培在设计上海杨浦大桥时,首创“林氏理论”,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内应力问题,使杨浦大桥成为世界第一斜拉桥。
    http://www.wst.net.cn/history/4.29/042925.jpg
   
    林元培与杨浦大桥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6:06

1915年5月4日

1915年5月4日
    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5.jpg
    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4日,日本为迫使中国接受“二十一条”,召开内阁会议及元老大臣会议,决定对华发出最后通牒。5月7日,日使日置益发出最后通牒,宣称除第5号各项允许以后再行协商外,限48小时完全应允,否则“将执认为必要之手段”。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颁布关东戒严令,命令山东和奉天日军备战。日商纷纷回国,日舰队游弋于渤海,进行武力威胁。
             各国对日本对华举措迅速作出反应。俄、法两国虽然猜忌日本,却因欧战无暇顾及。5月7日晚,袁政府外交部派员前往俄国使馆寻求支持,俄使克鲁朋斯基要中国政府“立即无条件地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
         8日上午,英公使钟邴典到外交部访陆徵祥,说:“目前中国情形至为危险,各国不暇东顾,为目前计,只有忍辱负重,接受要求”,“不宜作武力之争”,并要陆转告袁世凯。
      8日下午,袁在总统府召集会议。先由陆徵祥报告上午会见钟邴典的情况,然后讨论。发言者大都认为只有接受日本要求一途,惟独段祺瑞主张动员军队,对日示以强硬。袁说:“我国国力未充,目前尚难以兵戎相见”,权衡利害,不能不接受日本通牒。他引用古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举凡军事政治外交财政力求刷新,预定计划,定年限,下决心,群策群力,期达目的。”袁世凯一副悲愤陈词的姿态,与会者则或怨愤填胸,或神气惨沮。
         5月9日,陆徵祥,曹汝霖奉命前往日本使馆递交复文,对日本4月26日提出之修正案,除第五号中各项容日后协商外,“即行允诺”,最后表示:“以冀中日所有悬案就此解决,俾两国亲善益加巩固。”
             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和行径,引起美国朝野的反感。驻华美国公使芮恩施试图为中日谈判进行斡旋,但美国政府怕召致日本反对,加以又得不到英、法,俄三国的支持,所以13日声明:“凡关于损害美国之条约权利及旅华美国人民权利”,美国政府“决不承认”。
         5月25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定“中日条约”和“换文”,日方代表日置益,袁政府代表为陆徵祥。两个条约是关于山东和南满洲及东蒙古的,换文13件,内容是关于福建、汉冶萍及旅大租借期延长等问题。除第五号外,原“二十一条”的内容大都包括在内。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6.jpg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左起:(中方)
    外交次长曹汝霖、外交总长陆徵祥、秘书施履本;(
    日方)参赞小幡西吉、驻华公使置益、书记官参赞高尾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6:49

1918年5月4日

1918年5月4日
    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4.jpg       1918年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开会,出席议员80余人,由汤漪提出《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赞成改组军政府者40余人,超过4票通过。孙中山当日命居正将大元帅辞职咨文送交国会,并通电辞职。
          通电悲愤地说:民国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军政府组织大纲》,文不才,被举为大元帅。虽自知弗能胜此重任,然国家多难,匹夫有责,文忝在手造民国之列,不能视大法之沦亡而不救,用是不避险艰,不辞劳瘁,以为护法讨逆倡,使吾国及友邦之人咸晓然于军政府之职志。
        他又说: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即对于非常会议,犹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内既不能谋各省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文已力竭声嘶,而莫由取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斯之谓矣。然个人之去就其义小,国家之存亡其义大,文之所以忍辱负重以迄于今者,良以责任无人,非得已也。文本匹夫,无拳无勇。兹仍愿以匹夫有责之身,立于个人地位,以尽其扶助民国之天职。谨略述颠末,向国会非常会议辞大元帅之职。
        7日,留沪国会议员林森、田桐等27人,通电要求挽留大元帅孙中山,“不许其辞职”,并要求延期改组军政府。但留粤国会非常会议于18日通过军政府组织法12条,其名称仍用军政府,变大元帅制为政务总裁制,向主席总裁则由政务会议选出。20日下午,国会非常会议举行总裁选举会,出席议员120余人,选举结果,孙中山及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7人当选。随后,陆、唐又推岑春煊为主席总裁。
             孙中山虽被选为政务总裁,们已无实际权力。21日,孙中山乘船离开广州,踏上赴上海的旅程。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7:24

1922年5月4日
    孙中山再次下令挥师北伐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3.jpg
    孙中山挥师北伐      1922年5月4日,孙中山下令北伐。去年10月,孙中山向非常国会提出并通过北伐提案,因陈炯明破坏未果。今年3月,孙中山临时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改变北伐计划,回师广州。对陈炯明的错误处理后,本日再次下令挥师北伐,称:徐世昌去岁弄兵湘、鄂,不惜以国家为孤注,以人民为牺牲。本大无帅受命诸将,分道出师,亲履行间,扫除政治上之黑暗与罪恶,伸国家统一,民治发达。所认为民贼者,惟世昌与其同党诸人。当即任命李烈钧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力总指挥。提出“受国民之托,树立共和,惩治邪恶,民治发达”口号,分兵三路,直取江西。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7:46

    1928年5月4日
    埃及现总统穆巴拉克出生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02.jpg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生于尼罗河三角洲曼努菲亚省,1949年和1950年先后毕业于埃及军事学院和空军学院。1967年10月,他任空军学院院长,1969年任空军参谋长,1972年4月出任空军司令,并在同年5月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74年4月,穆巴拉克晋升为空军中将,1975年4月出任副总统。1978年他出任埃及民族民主党副主席,1980年5月兼任该党总书记。1981年10月6日,穆巴拉克出任埃及总统兼总理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82年1月他辞去总理一职,并当选为执政的民族民主党主席至今。1987年10月穆巴拉克蝉联总统,1993年10月再次当选为总统。
            穆巴拉克总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重视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他担任埃及副总统和总统期间,曾6次访华。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8:06

1939年5月4日
五月四日被定为中国青年节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出席延安青年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讲演,讲演说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主体、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目的,使用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相同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概念。

    毛泽东要求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本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发扬“五·四”精神》,号召青年到工农兵中去,从事各种宣传、教育、文化工作。同时,《中国青年》第一卷第二期发表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纪念中国青年节联合宣言。延安西北青年救国会定本日为青年节,同日,国民党三青团亦定本日为第一届青年节。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8:29

1947年5月4日
    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炸开阿卡监狱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1.jpg
    被关押的犹太人注视爆炸场面      1947年5月4日。在白天发起的大胆的、前所未有的猛烈袭击中,以色列复国主义者组成的游击队炸开了巴勒斯坦阿卡监狱的围墙。他们放走了251名被监禁者,其中一半是犹太人,一半是阿拉伯人。
             国民军组织宣称对策划越狱事件负责。就是这个组织10个月前曾炸毁了耶路撒冷的“大卫王饭店”。
      袭击者大约有100名。他们当中许多人身着偷来的英国军服,于今天下午4点多钟开始了策划已久的袭击。
            国民军组织的突击队员在阿卡街头制造几次轰炸,以转移注意力,配合对监狱的攻击。
            袭击者们驾驶吉普车一面向岗楼猛烈射击,一面将炸药包放到堡垒下。城墙崩塌时,硝烟弥漫,被监禁在狱中的人们在硝烟的掩护下逃走。很明显,他们事先得到了偷袭的消息。许多人是乘坐从英方偷来的军用卡车撤离的。
      14名犹太人在袭击中被打死,几名英国士兵受伤。一大人数众多的搜捕队已开始搜索逃出监狱的人,大多数人至今仍下落不明。这次越狱事件是在14名被判为恐怖分子并在狱中被绞死三星期后发生的。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20.jpg    英国集中营中的犹太民族主义者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8:41

1983年5月4日
伊朗共产党被解散

   1983年5月4日。在今天采取的几个相关的措施中,伊朗伊斯兰革命政权取缔本国的共产党即杜德党,并指令18名苏联外交官离开伊朗。自2月70名共产党员因叛逆罪被捕以来,该党一直受到打击。

    最近几天,电视台向伊朗人播放了杜德党的7名高级官员的供词,其中几个人承认曾向苏联人提供过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情报。杜德党人数不足2000,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占领伊朗北部的影响下成立的。它反对伊朗国王,参加了推翻国王的伊斯兰革命,并一直支持阿亚拉-霍梅尼政权。它的解散应归功于民族派别斗争。这个宗派如同它反对美国一样也强烈地反对苏联。(一8/19/86)

材帮帮主 发表于 4-5-2008 21:19:20

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06.jpg
    北大校徽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919年,北京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4个系、2000多名学生的大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1919年中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决定以5月4日为校庆纪念日。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曾先后南迁长沙和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回北平。       当时的北京大学有文、理、法、医、工、农六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为3,000人。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燕园,逐渐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到1962年,在校本科生已达到10,671人。研究生280 人。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学校设立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80.jpg    北大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典    http://www.wst.net.cn/history/5.4/050456.jpg
    前来参加百年校庆的老校友们欢聚一堂
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的今天(每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