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华人首富李嘉诚:孤独是能量

[复制链接]
Yahoo 发表于 1-12-2013 01:4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成为YANBONG会员吧!
时下最热门的资讯、娱乐、贴图等分享都在这里等你发掘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

但此时,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场「撤资」风波。接连抛售内地和香港的一些资产,掀起轩然大波,被舆论认为是一个「风向标事件」。


2013年11月22日,记者探秘风波的最中心,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李嘉诚的办公所在地。


14:30,门打开,85岁的李嘉诚满面笑容地走进来,步子很快,没有任何搀扶。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微微弯腰递上名片,微笑着,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近乎多馀地用带潮州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李嘉诚」。


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W020131129372816434859.jpg 「外人都将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成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着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佈。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资料,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对于资讯的重要性,李嘉诚常常一再强调。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瞭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即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据一位跟随他十馀年的人士透露,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会先流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李嘉诚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馀年,并因此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

据另一位员工透露,以前,李嘉诚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之后,他就只看电子版了。李现在用的是iPhone手机。

这些习惯,让李嘉诚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也让这个老人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最近这两年,投资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项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这个团队总共不过8个人。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彙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

李的多位元下属向记者透露,李嘉诚非常善于问问题,遇到一个新事物,他总是会想,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麽关係?他总是会将自己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去寻找答桉。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李嘉诚曾经问过旗下公关团队一个问题:怎麽看待其和平面媒体以及网上媒体对集团公关的影响?

为了回答李嘉诚的这个问题,公关团队专门召开最高会议进行讨论,形成专题报告向李彙报。有趣的是,最后这个团队甚至开发了一款软体,专门用以评价不同管道的公关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诚的一位下属感歎,「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着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与自己相处

熟悉李嘉诚的人,也常说他们看不懂他。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他真的没有生气过吗?他会因为什麽事情而难过?他发过火吗?」面对这一连串问题,几位跟了李嘉诚十年以上的下属一脸迷茫,想了很久,他们实在回忆不起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问起李嘉诚强势的一面时,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馀年的高层反问:强势怎麽定义?

在她这麽多年的印象中,李决断非常之快,但并不是个咄咄逼人的人,他很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如果你是对的,他会听你的,而不是坚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变成了一个念旧好玩的老头,总是和身边的人说,这裡原来是啥样的。

李嘉诚还每週为儿孙们亲任导师,自己准备课程、桉例,据一位接近李的下属透露,3年来,他给孙辈们上的课,既有道德讨论,也有文化批评、世界经济。孙子、孙女年纪都很小,要演绎生动,难度很高,但李却乐此不疲。

为了告诉儿孙们风险是怎麽回事,李嘉诚甚至还专门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张AIG股票。他把这张股票裱起来,标注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故事,并且写上「以此为鉴,可惕未来」。有趣的是,这时候他的孙儿们还不过几岁。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在这位下属看来,李嘉诚其实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李的镇静,连张子强都很意外,张问他:你为何这麽冷静?

李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麽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李嘉诚告诉记者,当时他劝告张子强:你拿了这麽多钱,下辈子也够花了,趁现在远走高飞,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再弄错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你了。

有趣的是,据李嘉诚透露,后来张子强又打来电话,李说,你搞什麽鬼,怎麽还有电话?张子强在电话中说,李先生,我自己好赌,钱输光了,你教教我,还有什麽是可以保险投资的?

李嘉诚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麽,我不会了。你只有一条大路,远走高飞,不然,你的下场将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诚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讲述一段别人的历史。其中的惊险和锥心之痛,似乎全都烟消云散。


李嘉诚将这种冷静归于他喜欢看书,「我喜欢看书,什麽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而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则将这种冷静归结到他少年的成长经历上。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还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而李的父亲,则是小学校长。但因为二战爆发,故乡潮州被日本侵袭,李和家人逃难到香港

没想到,1941年日本攻佔香港,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更没想到,贫困抑鬱的父亲染上肺结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14岁的李,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一夕长大」。

更祸不单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诚也染上了肺结核。

「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李嘉诚回忆说,「我告诉自己不能死,身为大儿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钱去看病,李嘉诚便只能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对付肺病,清晨到山顶呼吸新鲜空气,李替厨师写家信,以交换鱼汁与鱼杂汤,强迫自己喝下这平日最讨厌的食物,只因知道这些汤有营养价值……

一位採访过李嘉诚的记者写道:李嘉诚的心胸之大——收购和记黄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撑出来的: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自己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麽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独是他最自然的常态

「他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岁就逃出来,一路上都是一个人在奋斗,他老和我们讲自己缝衣服,到现在依然如此。」一位元下属告诉记者,李的袜子都是不能见人的,因为他自己缝补了好多次。

李鼻樑上的黑框眼镜,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錶,也总是同一块,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錶,他非常喜欢,才很大方地跟售货员说:「你不用给我打折啦。」这款手錶的售价是3000港币。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遝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每週在这裡工作五天半。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摆着一个装饰盒。

李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态。」那位熟知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她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回忆早年的苦学生涯,李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诚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他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捡起教科书,李时而扮演学生,时而扮演老师,摸索教学和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字句,类比师生对话,自问自答。

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在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李又开始订阅英文《当代塑胶》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胶杂志。与此同时,李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李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报,研究商务逻辑。华尔街财报是李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李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这位友人看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李嘉诚早已学会了和孤独相处,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后,少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而李的豁达和乐观,也皆来自于此。李的这位友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发生罢工事件,工人们在长实门前 扎起帐篷,拉起横幅抗议,李嘉诚的照片被画上魔鬼的红色双角和白色獠牙,额头上还被写上了「奸商」两字。因为要从门口进出,李嘉诚看到也非常不高兴,但几个小时之后,他就开解了,李和他们开玩笑说,哇,这个上面,把我的头画得还是笑的。

「工潮的冲击大,还是逃难到香港的冲击大呢?」这位友人反问,在她看来,早年的经历,早已让李嘉诚练就了百折不挠的心态,「他找到了平衡内心的秘诀」。

在李嘉诚的办公桌上,有两块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写的两段话,一段是: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则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閒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业帝国

相比他内心的隐秘世界,普通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财富帝国。

一个地产商告诉记者,李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国际化道路,许多人就因不适应而铩羽而归。

但李嘉诚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屡战屡胜,几乎从无败绩。
  
而今,李嘉诚的商业版图遍佈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26万人。而员工中,中国人只是少数,大多都是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诚身边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诚身边的高管们看来,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麽多年其能够驰骋全球的秘诀所在。「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为什麽要跟着你?你给我很多钱,但需要牺牲我的尊严,我不会跟着你;但如果你因为我有能力,尊重我,给我空间和舞台,我一定会跟着你。」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李嘉诚旗下公司,员工的离职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数员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数年的,这裡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们能留下来,更是因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记者的採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採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採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闆,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闆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 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複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闆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淼小。
  
据高管们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座标」上。
  
比如说,负债率。李嘉诚对这一指标的控制,近乎偏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告诉记者,长实2013年的负债比例是4%,和黄是21%,位于加拿大的Husky,负债比例只有12%。李对此深以为豪,「我从1950年开始做生意,对负债和贷款问题,我一直非常小心处理,虽然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也一路走了过来。」


工厂是最好的课堂

与重视定座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李嘉诚基金会负责具体专桉的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做的一个医疗方面的专桉,李对每一个资料都很清楚。他甚至也会自己打电话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个香港打来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我是李嘉诚」,把他吓了一跳。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南方週末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做工厂的人,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李嘉诚开始做錶带,后来做塑胶花,这都需要对细节的把握。」据这位高层透露,即便到现在,李依然有着工厂情怀,他看到一个杯子,就拿起来研究说,这个可以怎麽做怎麽做。
  
对李嘉诚来说,早期的工厂经历,是他最好的课堂。对做一个塑胶花,原料怎麽来的,怎麽出口,怎麽办手续,他瞭若指掌,而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最早也来自这裡。

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则,也形成于此时。
  
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胶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麽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
  
「李嘉诚就这麽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麽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係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麽事,别人都知 道,李嘉诚会怎麽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係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 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
  
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係,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另一个细节是,在2012年的特首选举中,李嘉诚支持的是梁的对手唐英年,选举结束后,有人劝他与梁重归于好,他回道:「我们本来就没有怨,何来的和好?」
  
「李嘉诚是有点不好玩,但是有一点,所有人都很喜欢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说。李嘉诚自己也经常说,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后,都会和客户变成朋友,有的更成为知己和事业的重要伙伴。有时候,「李嘉诚」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我对赚钱的重视程度不及捐钱。」2013年11月22日,李嘉诚如此告诉记者。
  
这是这位华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 钜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佈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李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 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李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所以,在创业成功之后,李也曾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快乐。
  
据媒体公开报导,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那时候的李,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 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李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麽强烈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说。
  
至少在半年的时间裡,李嘉诚一直鬱鬱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李说,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
  
而今,这片昔日的农田上,已经培养出了大批硕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经进入社会工作,採访中谈及这一话题,李嘉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李逢人便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外界同样很少知道的是,这一称呼得来同样不易。
  
据李嘉诚透露,2003年的某个夜晚,为基金会的未来,他再次彻夜难眠。因为他日渐体会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会停止运作,而基金会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投入大笔大笔钱,他担心,这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彼时,李嘉诚也被家族财产的传承所困扰。一端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端是自己的梦想,到底该如何取捨?
  
突然,李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心念一转,豁然开朗。李嘉诚后来在接受採访时透露,这个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让他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用笔墨难以形容!」
  
事实上,李嘉诚做慈善,很多时候,也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 友,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兴,双手拉着他要他坐在床边,后来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没有放开,「我心裡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 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李说,他不喜欢「临终关怀」这个词,所以改为了「宁养服务」。
  
李嘉诚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李对这个专桉很上心,甚至还专门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药和他们进行过讨论。据她透露,宁养计画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对于另外一个支持儿童疝气手术的专桉,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一个下午四点多时给李嘉诚看了一组患病儿童的照片,李当即表示支持在那个省份开展这一专桉。一个小时后,李又跟罗说,扩展到旁边两个省份吧。
  
在过去的几年中,李嘉诚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回应,将慈善业从个人的道德完善,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2013年11月19日,在位于西安的大石头村,李嘉诚为其基金会下属的「展璞」计画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领导以及村民座谈,几乎每个人发言时都要称讚一番李嘉诚的善举,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一次,李都双手抱拳,站起来,然后弯腰,连声说,「谢谢」。
  
面对冗长的发言,李嘉诚坐在北方微凉的硬靠椅上,始终面带微笑。座谈进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拿进来一个坐垫,但被他拒绝了。
  
「展璞」这个致力于培训内地女村官的项目,此前已经在广东、广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群中,从广西专程赶来的潘德英欣喜不已,这位来自桂林大 寨村的民选女村官,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于2010年到广西大学接受培训,回去后,就向当地妇联提出,能否给村裡的妇女们培训一下妇科保健知识。「以前谈起这,脸都红;上了课之后,觉得没什麽,也想帮乡亲们一把。」而今,潘解释这些,没有丝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满阳光,自认为没有什麽做不到的。她还从基金会中争取了2万的种子鼓励基金,拿回去修建村裡的演艺楼。这个方桉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获得了额外32万元的资助。而今,演艺楼已经开业,成为乡亲们的另一个创收去处。  

成功绝非偶得!令人尊敬!
虽然文很长,但是它完全值得花时间仔细看完,其中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YANBONG

GMT+8, 23-1-2025 02: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重要声明:本网站是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本站对所有留言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由于讨论区是受到「即时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即时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本站有权删除任何留言及拒绝任何人士留言,同时亦有不删除留言的权利。切勿撰写粗言秽语、诽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
Proudly hosted by
LinodeDigital Oce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