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角黍,節前一日以菰葉包紮黏米、粟、棗,用灰汁煮
熟。 在本地是以竹葉作為包紮的材料。
早
於東漢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吃粽子的習俗要到晉朝初年才固定在端午節,當時民間食用的粽子是用蘆葉裹高粱米
做成的;至唐,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歷經多朝,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
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吃粽子的習俗更已遠傳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現代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
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
但關於吃粽子的意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屈原相互關
係。另一類說法是說吃粽子和屈原沒有關係,它是有另外意義的。前說是基於同情和
懷念,因有託夢傳說,說屈原曾託夢式的方式,告知人們說:「人類將來飯投入江中,
全都被魚類中吃光了,他根本吃不到。因此請人們把煮熟的米飯裝入竹筒或竹菰葉包
妥,再投入江中。這使魚就吃不到米飯。」另外又有一說是將煮熟的米飯,包好投入
江中,不是給屈原吃的,而是給江中的魚類吃的,因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去吃屈原了!
此二說都與屈原有關。
另一種說法是說:吃粽子完全和屈原沒有關係,依據『玉燭寶典』記載:「五月五日,
以菰葉裡黏米者,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散也。」此說是吃粽子表示陰陽相合,象徵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意思,因古人相信陰陽五行調合的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