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民國]1937年日中戰事爆發真相

[复制链接]
Persephone 发表于 25-1-2008 22: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成为YANBONG会员吧!
时下最热门的资讯、娱乐、贴图等分享都在这里等你发掘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德意志菜桶:1937年日中戰事爆發真相

1937年日中戰事爆發真相


(一)

關於通州事件,許多年前看的內部資料,現在找不到,不過日本的史料多得很,7月29日發生,日本總動員,華北事變全面爆發。



8月上旬,蔣在陳誠攛掇下,決定先發制人,將在上海日租界的日軍及吳淞口的日海軍趕走,按照1932年《凇滬停戰協定》,中國在上海附近不得有正規部隊,只能有保安隊,於是蔣把正規軍兩個師穿上保安隊制服,派如上海市區,當時日租界內有日軍
兩個營(大隊),共1600人左右,在吳淞有軍艦及水兵約2000人,蔣
以為日軍人數稀少,可一舉攻下。8月9日,日軍一名大尉和一名士兵在街上巡邏時被假保安隊打死,蔣方面反污是日軍(2個人!)進攻虹口機場,被中國軍人反
擊打死(此說現在在一些國內出版的書中仍被當作事實宣傳)。因為虹口機場中國軍隊可以駐紮,所以如此造謠。8月14日,蔣軍全面進攻日軍,人數對比在
10:1以上,誰知日軍堅守,不退反功,日軍從青島緊急調兵2個大隊增援,蔣
增兵兩個師仍無進展,蔣繼續增兵達51個師共55萬人,日軍陸續增兵5個師團,日軍在1:10
的情況下,將蔣軍由上海以東海邊趕到上海以西,後在金山衛登陸,切斷滬杭鐵路及京滬鐵路,蔣 軍驚慌撤退,退過長江,南京失守。


8.13凇滬戰事系蔣方面挑起無疑,但又不肯承認,偽造證據,為各國厭惡,國際同情在日本一邊,中國方面在自己國土上抗戰,卻受到國際批評,原由在此,只是因東西列強利益不同,才保持中立,此時若中國對日本宣戰,各國當同時對雙方禁運,因此直到美國對日宣戰後,才狐假虎威低宣戰。


可悲,在自己國土上的戰爭不被當作反侵略戰爭!

這就是中國人一向喜歡顛倒是非的代價!是不重視國際法的代價!假話騙人,有理也無理!

可悲,假話可以休。


(二)


歷史是由一連串不大的事組成的,華北事變由盧溝橋事件、南苑事件、廣安門事件、天津事件、通州事件等一連串相關程度不高的事情組成。我一直奇怪:二十九軍上層如宋哲元、秦德純等人是不敢
反日的,相反他們與日本方面的關係比較融洽,因為二十九軍是馮玉祥殘部,受日、蔣、閻三面威脅,絕不敢對日挑釁,但盧溝橋事件中,宛平守軍無故對城外日軍
開槍,日軍發現士兵失蹤後與之交涉,又無故開槍;南苑事件中,日軍進行示威性演習,又是二十九軍首先挑釁;尤其荒唐的是廣安門事件:二十九軍已經與日軍協
商,允許日軍兩個大隊經廣安門進入東交民巷日使領館警戒,當日軍進入廣安門時,二十九軍又突然向日軍汽車隊開槍,打死打傷幾十人,多麼荒唐!而這一切決不是二十九軍上層所為,從其後可以看出。羊羊羊說,張克俠等,讓我有所頓悟:……廣安門事件,二十九軍的解釋是命令未下達,這麼大的事,很難說得通的,即使這樣,日本仍未決定擴大戰略範圍。而通州事件則不然:7月29日發生,隨即決定總動員。對於這個決定,我長期以為不以為然:不就死了二三百人
嗎?值得如此大動干戈?但在99年5月事件中,我頓悟了:三個人與十三億雖不成比例,但經媒體渲染,竟成如此大事!而通州事件中,三百多人被殺,其中高麗人(當時均為日本籍)一百多,日本人接近二百!而且被殺奇慘,其中日本軍政人員僅二十多人。經媒體宣傳,日本舉國震驚,7.27成為日本的國恥日,直至今日,日人仍切齒,如12.9對美國人。當消息傳到,已是震驚,當圖片送達日本,報社發表後,其狀使外國人也激怒了!在其後,中國受到歐美厭惡,拒絕支持中國抗戰。中國在自己國土上抗戰竟不被當作反侵略,直到西貢事件後,歐美輿論才對日不利。今井武夫
,一個冷靜的軍人,也被激怒,以至攻克南京後,縱兵!而日軍士兵,也按照通州事件中,中國人的干法,倣傚!只是規模更大。在南京事件後,西方輿論仍嘲笑中國!他們把此事當作兩個野蠻民族的野蠻遊戲對待,局外中立。直到1942年,美國人被珍珠港事件氣瘋後,才重新"發現"
中國抗戰!認為是反侵略鬥爭,而蔣此時才敢對日宣戰,戰爭此時已歷時四年!當然,通州事件與二十九軍無關,但中國政府沒有及時與此事脫干係,則是不智。那個隊長一直未受懲,後被解放軍俘獲,再後來居然當上政協委員,還寫了文史資料炫耀。



以上分析可知,對於華北事變,蔣沒有預料,也沒有發動,責任在一連串的小事,而上海事變,則是蔣事先預謀的:他認為,日軍在上海僅四千人,可以一舉攻下,誰知其軍隊其臭無比,竟被拿下南京。另外再作事件前後日本戰略敘述。



(三)


日本的戰略,想必大家知道的也不少,大致分為北上派,南下派以及支那派。日本對本身的分析,基本為: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人口過剩。因此需要向外尋求發展,關鍵在於發展的方向,而發展的方向取決於所需的資源。當然,資源可以進口,但要付出代價,而日本出口以輕工業品為主,換匯能力低,不能滿足需求,因此
需要海外殖民地。但因不同地區可以提供的資源大不相同,因此必須慎重考慮。日本需要的資源大致有:煤、鐵、有色金屬、石油、橡膠以及糧食和食品。而經勘
探,滿洲有豐富的煤(撫順、阜新)、鐵(本溪)、石油(遼河油田),西伯利亞也有,並且更豐富。石油、橡膠及有色金屬在南洋豐富。而中國本部(漢民族聚居
區域。日本稱為支那)則資源貧乏,煤炭有一些如開灤、井陘(當時對山西煤炭資源認識不夠),鐵礦基本沒有(湖北大冶儲量少,品位低,攀枝花未發現),石
油、橡膠資源空白。總而言之,"支那"沒有日本軍需急用物資。基於以上判斷,日本認為,滿洲對日有用,西伯利亞有用,南洋有用,而支那無用。



對於如何獲得資源,日本溫和派以外務省為主認為,應通過貿易,與列強保持謹慎友好關係獲得,而軍人則傾向強硬,但日本是文官執政,軍人意見不如財閥有力(這也是二二六軍人提出打倒財閥的背景)。一部分年輕軍人以陸軍大學同學為主,主張佔領滿洲,進而攻佔西伯利亞(因為1905年日俄戰爭暴露俄軍戰鬥能力低下,因而有此主張),他們一開始還是有限制的,通過幫助張作霖鎮壓郭鬼子反奉力圖得到張的讓步,更多站有滿洲資源。但張綠林外交使其失算,憤怒下,有皇姑屯事件;接著1931年,在關東軍司令官不知到的情況下,用少量部隊進攻張學良,張小六子"不抵抗"逃跑,當時關東軍是南滿鐵道守備隊,只有10,800人,無重武器,而奉軍在關外22萬人,有最先進飛機200架,大量火炮,及兵工廠。當時張如果抵抗,無疑可以抗住,而關東軍的行動沒有得到日本陸軍大本營的批准,更何況天皇和內閣!因此,關東軍下級的行動很難得到支持,張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斡旋而平息事態,這可從日後日本對事變參加者的懲罰看
出。但張跑了,熙恰、馬占山和老土匪們降了,日本本應該退出,但利益太大,也就順水推舟,但還是讓滿洲國獨立了,以應付國際法,還有溥儀……

可以看出雖然,佔領滿洲符合日本利益,但也不是日本的刻意安排。


(四)


此前此後,三派變兩派。由老軍人和老浪人組成的"支那派",主張征服支那,1927年田中內閣奏折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亞細亞;欲征服亞細亞,必
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奏折暴光後,在日中兩國同時引起憤怒,但憤怒大不相同。中國人從此懷疑這是日本的國家主張,認為日本企圖征服中
國,方法是蠶食加鯨吞,1931年事變以後,這種認識加重,認為是日本當局者的戰略意圖,以為中國在日本戰略企圖中占最重要地位,中國的學者、社會人士、
軍人均如此認為。已成思維定式。至今未改。


而日本國內的憤怒則不然,陸、海軍和思想人士均表憤怒,認為老"支那派"昏聵,中國不是日本的威脅,而征服中國必然大量、長時間用兵,導致財政緊張,陷如泥潭,重要方向的軍備必然受到影響,利益卻極有限。田中內閣受到強大壓力而垮臺,"支那派"徹底失敗,不再復起。其後,陸、海軍發生爭論,陸軍以關東軍石原莞爾(大戰略家)為代表,認為日本的首要威脅來自與其相鄰的蘇俄帝國,蘇聯有強大的資源儲備,而且正在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不久將實現強大的軍備,而且
西伯利亞土地廣大資源豐富,不論是自衛防範,還是拓展發展空間,必須以蘇為敵,而且要實行進攻。歷史證明,這見解的高明,但由於日本實力不濟,沒有得到實
現,1939年的事態,就是此種見解的發展,而蘇軍證明了自己的強大,使得日本走上絕路。

而海軍認為,只有佔領英、荷在南洋的殖民地——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才能得到石油和橡膠及有色金屬,而英美海軍是主要障礙,海軍觀點佔上峰,才有1941年12月間的事情。


總之,在1937年,日本並沒有征服"支那"的打算,尤其是石原莞爾更表示:關東軍絕不為支那派一兵一卒。只有老浪人土肥原例外,通州事件中被殺死的特務即是土肥原機關的。但土肥原不是軍人出身,是黑社會分子,為陸軍蔑視,根本吃不開,沒人理睬他那一套。


不好意思,囉嗦了一大堆,還沒進入正題,但沒辦法,必須先將前提說清。

其後再說明蔣為什麼主動行動及後果還有日本再1937年以後的對華企圖。


(五)


1932年以後,日本為經營"滿洲國",向承德派兵,其後發生"長城抗戰",戰鬥中日軍擊退中國軍,進入順義、通縣、馬駒橋一帶,這在日本是穩固"滿洲國"安全的消極行動,但在中國普遍被理解為積極行動,與吞併滿洲的"鯨吞"相比較,是"蠶食",是滅亡中國的計劃的一部分。日本對自己意圖的解釋被理解為狡辯,是欺騙小孩子的話。蔣介石此時尚能夠理解日本的意圖時消極的,所以簽定了"塘沽協定"和"何應欽—梅津美治郎協定",這些協定將北平以東劃為安全區,為"滿洲國"提供了緩衝區,滿足了日本的要求。但禍根也種下了。殷汝耕在通州建立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被視為漢奸,其保安隊就是以後通州事件的主角。當時中國普遍認為這是對日屈服,日本會得寸進尺,為進一步侵略中國搭跳板,蔣介石被視為"不抵抗"主義的頭領,聲望一跌千丈,蔣介石一貫以國家民族為號召,激動民族主義來獲得凝聚力,這時民族主義激情成了蔣的反對者。而共產黨吸取1928年中東路事件中"武裝保衛蘇聯"使民族主義者記恨的教訓,拉過了民族主義的大旗,得到學生的支持,1935年"12.9"
事件前,中共河北省委只有一百多黨員,經費困難,有人靠賣孩子來維持黨的經費,這以後一年多的時間
裡竟發展到幾萬人,這時秘密狀態下的情況!可見民族主義的威力!


而蔣介石帶來實際好處的做法,竟落得罵名和仇恨。蔣晚年說過:我最恨日本人,他們讓我被共產黨罵作漢奸——蔣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者。這也是蔣丟掉政權的開始。


蔣本來是親日的,他對日本國內情況比較瞭解,知道日本的戰略意圖,知道日本國內溫和勢力的強大,所以他一再要求不刺激日本,所以有"友邦驚詫"、"漫話皇帝"等事情,這一切都為他招來仇恨,特別是1932年鎮壓學生抗日示威。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政黨失去號召力,對蔣是致命的,他只能依靠暴力統治,而這是多麼靠不住,他很清楚,特別是國內反對他的軍事勢力眾多的情況下。他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扛起抗日的大旗。而國內普遍的輿論環境,也使蔣對日疑神疑鬼,他對自
己的判斷失去信任,而七七事件使他對日絕望。


在1935年,蔣指定了一個五年的軍備發展計劃,到1940年初步實現主要武器和彈藥的自給,到1937年這個計劃實現了一半,突然戰爭爆發,致使彈藥無法供應,導致大敗。



例如,在最重要的步、機槍子彈方面,當時已經能夠擁有子彈流水線,按理說能夠生產。但是由於上游產品不配套:覆銅鋼板軋機沒有進口,導致沒有原材料,使生產線長期無法運作。在被日軍封鎖海上交通線後,二百萬軍隊只能逃跑。



而如果這個計劃實現,抗戰頭幾年的被動局面將不會那麼厲害,所以講1937年爆發戰爭事件太早了:國際孤立,兵備不足,沒有盟國。這也是導致汪精衛絕望投敵的原因。



(六)

下面具體分析蔣的行為,由於蔣對日喪失信任。故而格外能聽進對日不利的言論。


宛平事件後,他聽到的報告是日軍無故向宛平射擊,轉為的議論和他本人的判斷都是日軍準備向北平進攻,接著南苑衝突的發生更堅定了這個意見,我們知道,這些純粹使意外事件,並非日本策略。但處在蔣當時那個地位和環境下,聽到的都是一面之詞,日本的解釋被當作欺騙,作出那樣的判斷也情有可原,其後不斷發展的事態更加強了當時的判斷。於是他發出廬山講話,使局面不可收拾。雖然他對南苑、廣安門、通州等事件沒有之間責任,但他的講話加劇了緊張和不信任情緒。



而八一三事件則純粹是蔣事先策劃的,他決定先發制人,驅逐傷害日租界的日軍,而租界日軍是根據辛丑條約進駐的(長辛店日軍也一樣),若驅逐日軍,則其他如英法軍也應驅逐,但沒有可能和必要,而日軍又無特殊舉動,沒有發出最後通牒的理由,又不能宣戰,只好捏造。8月9日,日本巡邏官兵被殺,說成是日本人主動開槍,8月13日晚,假保安隊進攻日軍,也被說成是日軍進攻後自衛。但上海是什麼地方?是十萬洋人所在,遍佈耳目,借口失效,反成歐美厭惡的理由,這樣,歐美的同情在日本一方,這對彈藥都不能自給的中國方面來說,簡直是悲劇。



直到1940年日軍趁法國戰敗,強行進入西貢,才使日本南下野心暴露,被英美引為敵人,對其禁運,這由逼迫日本加緊南下努力,太平洋戰爭遂爆發,蔣的日子才好過起來,也不在被視為戰犯了。過了4年,日被美擊敗,蔣到稱為民族英雄,只是在大陸的日子不長了。


未完待敘,下面談戰爭爆發後,日本的對華策略以及不策略。


(七)

戰爭全面開始以後,從日本的行為上看出,日本事先缺乏準備。


在日軍進攻山西時,沒有山西的軍用地圖,甚至連大比例尺的普通地圖也沒有。日軍使用的是普通的小比例尺民用交通圖,在這種地圖上沒有等高線,無法判斷地形,這在多山的山西省簡直不可想像。但是,這卻無意中幫了日軍的忙!



因為,沒有軍用地圖,軍隊高層無法對部隊實施直接指揮,只好實施委託式指揮,獨立指揮權下放到旅團級,上級只進行大的方向指導。由於指揮權在旅團長,而旅團長可以靠前指揮,可以現地視察地形,反而比在屋子裡看軍用地圖的軍事官僚們強,也靈活的多。而沒有地形圖,他們只好沿公路和大路進軍,而中國軍對因為熟
悉地形,所以想當然地在險要地形上預設陣地,不想卻被日軍從背後出現,不由的狼狽逃竄。可笑!

也可以看出日軍的缺乏準備!

下面再詳述戰爭進展。


在通州事件以前,日本已決定擴大華北事態,他們決定將二十九軍驅出平津,讓平津成為非武裝區,於是他們把二十九軍驅到永定河西岸。此事日本的行為只是對二十九軍挑釁行為的本能反映,沒有想徹底佔領華北。當時華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很少指山西和其他地區。而通州事件發生以後,日軍進行總動員,指導意見是"對華一擊",當時日本天皇和大本營都擔心在中國陷如泥潭,而日軍高層表示:"三個月內解決事態",其意思是對蔣軍猛擊,使其受損,迫使蔣對日本道歉,賠償損失,同時獲得更多一些的利益,如將華北闢為非武裝區,中國方面只有駐紮警察部隊的權利,同時讓中國知道日軍的厲害,從此再不敢與日本對抗。而中國史家常常
把這個理解為"三個月滅亡中國",把日軍的有限目的理解為無限目的,還說什麼沒有使日本三月滅亡中國的企圖得逞,儼然由得意之色,真實太不瞭解軍人的盤算能力了。

此時日本方面沒有在華東作戰的想法,在上海完全是被動捲入。

當時蔣認為,中國軍隊有90多個軍,190多個師,日軍只有17
個師,25萬人,而日本陸軍的裝備不如中國軍隊(當時中國軍隊裝備多來自德國、捷克和西班牙以及法、英),作戰經驗不如中國軍隊(日本陸軍在1905年以
後,只有在1914年對在中國和太平洋的德軍打國小規模戰爭,而中國軍閥連年混戰,自然經驗豐富),而且可以利用日本與英、美的矛盾。因此蔣下決心與日開戰,而他襲擊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激怒了本對華不感興趣的日本海軍,於是日本全力打擊中國,而蔣軍之不堪一擊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上海日軍擊敗蔣軍後,蔣軍主力逃到江北,安徽、江蘇北部一帶,與從青島南下的一個師團交戰,並將其擊出台兒莊,於是大以為勝利,誰知日軍將計就計,悄悄從南方包圍徐州集團的西線,蔣軍大駭,逃入湖北,於是日軍又想包圍武漢集團,蔣又大駭,逃入四川,只是由於李宗仁採取柔性戰術,即讓開日軍來襲方向,隨後恢復,這樣才得以保全大部軍隊,於是"持久戰"開始,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日軍開始復員軍隊,將許多現役部隊改為預備役,同時建立了一些新部隊,這樣日軍兵力不足,與增加到300萬的蔣軍相比,無法消滅或滅亡中國。對此,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李宗仁就說:



"侵華戰事既已發動,而日本人又沒有氣魄來大舉稱兵。等到中國民憤達到最高潮,以致盧溝橋『事變』無法收場,大規模用兵勢在不免之時,日本又不願傾全國之師來犯。只是在華北、華東用少數兵力與中國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戰。這種"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國地廣人密,日軍一個師團、一個師團地開入中國,正如把醬油滴入水中,直至把一瓶醬油滴完,為水吸收於無形而後已。日本人便是這樣一滴滴地,滴進了六、七十個師團在中國大陸,但是還
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斃。


"所以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就應乘歐洲多事之秋,一舉把中國吞下。日本平時國防軍有二十個師團,稍一動員便可遞增至四、五十個師團。如果盧溝橋戰事發動前夕,日本便動員全國,首批派遣三十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用閃電戰方式,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迴,佔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呼應,夾攻陝西,佔領西安,得隴望蜀,威脅成都。同時利用海道運輸的便利,向長江、珠江兩流域西進攻擊,與其南下的主力軍相呼應,使西南各省軍隊不能調至長江流域作戰,則佔領淞滬、南京、武漢、長沙等戰略要地,即無異探囊取物。然後右路越秦嶺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峽,入夔門,占重慶,左路經廣西,向都勻,入貴陽。一舉而佔領中國各重要都市,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游擊隊趕入山區,支解我們整體抵抗
的局面,陷全國於癱瘓狀態,並非難事。到那時,我政府只有俯首聽命。


"等到大勢已去,縱使我們的極端主戰派也只好鉗口結舌。則以蔣、汪為首的反戰派和三日亡國論者自將振振有詞,率全國人民屈服於暴力之下了。然後,一俟德、
意向外侵略,歐戰發展到頂點時,日本即可挾中國的人力物力,向亞洲防衛力量薄弱的地區,進行狂風擄掠性的戰爭,則南進北進,均可游刃有餘。如此,二次大戰結束的面貌,恐將完全兩樣了。



"日本的基本政略既已鑄成大錯,而其小規模局部戰略運用錯誤亦復如出一轍。盧溝橋事變後彼方乘我政府的不備,不宣而戰,瞬息即擊破我華北的駐軍。如果乘勝跟蹤窮追,使我政府無喘息的餘暇,佔領東西交通動脈的隴海路,進迫武漢、南京,截斷長江運輸,則京、滬不攻自破。日軍有此天與的良機而不取,竟將其主力軍投入四面崇山峻嶺的山西,以致曠日持久,作繭自縛。雖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前鋒勉強一度進至黃河北岸,然而南望風陵渡,面對洶洶巨浪,何能飛渡?其後雖把主力軍抽出,南下圍攻徐州,西進攻佔開封,企圖席捲豫、皖產糧區域,卻又被黃河決堤氾濫所阻。逼不得已,乃轉循長江西侵。因兩岸地形複雜,進展甚緩。到佔領
武漢,已成強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


李宗仁認為"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而日本人又沒有氣魄來大舉稱兵",遂認為"日本人基本政略鑄成大錯",可見中國方面錯誤判斷日本意圖又多麼嚴重。其實日本根本就不屑於對"支那"作戰,而中國人總是把自己當個寶,以為誰都要來咬兩口,這個思維定式,李也未能倖免。日本人並不像李宗仁想像的那麼愚
蠢,他們才不想把主要力量放在次要方向上,否則中國也就要象李給日本人出的主意那樣真的滅亡了。


(八)


日本在華的不策略之處在於,沒有想到蔣會堅決不承認錯誤並拒絕和談,這才使日軍陷在中國八年之久。蔣的不屈服既有個性倔強的一面,也有環境使然,當時抗戰
的口號喊得很響,如果突然和談,蔣的處境可能會和汪一樣,儘管他有軍隊,也未必能完全控制,只好硬著頭皮往下走。可見有時人會自己挖一個坑跳下去!


日本本沒有把"支那"放在眼裡,所以上海戰事結束以後,命令部隊停止前進,但有的師團拒絕服從命令,擅自追擊,其他部隊遂效仿,不得已上海派遣軍司令部同意進攻南京,戰事遂不可收拾——這也是日軍流行的"下克上"作風的一個反映,但卻使日軍陷入一個長期的泥潭,原因:1)日軍淪陷一個國家的首都,使戰事性質發生變化,由有限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而南京日軍復仇行為造成屠殺,引起國際社會厭惡,使得日方成為不義的一方,國際同情微妙地轉移到中國一方;2)中國因為首都淪陷,遂無法與日和談,仇恨加劇,親日的蔣也沒有辦法和平了,只好硬撐下去,使日軍三個月解決事態的想法變成漫長的八年戰爭,對日軍1942
年以後的局勢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九)

再談華北。

日本本想佔領北平以後停止作戰,但發生了控制不了的局面。


在北部,佔領北平的日軍按照起碼的軍事知識必須佔領居庸關,當日軍一個旅團佔領居庸關關溝時,蔣軍悄悄從河北南部調軍經門頭溝來到南口,同時其他部隊佔領居庸關北口(八達嶺一帶),這樣包圍了日軍旅團,日軍大部隊前來解圍,沒想到守軍佔領有利地勢,裝備彈藥齊全,日軍無法從南解圍,被包圍日軍也無法向南突
圍,一時該旅團情況危急,但日軍良好的軍人素質與作風此時發揮作用:日軍讓被包圍部隊向北突圍,同時解圍部隊從南口以西山地經山路繞到北口,這樣北口守軍反被包圍,南口部隊連夜經原路向河北南部逃竄!日軍來到延慶、懷來一帶,二桿子傅作義以人數多於日軍但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向日軍強攻!大家知道,防禦天然比
進攻有利,傅的軍隊不足以進攻日軍,卻足以防禦,結果可想而知,而傅在進攻失敗後,居然喪失防禦決心,倉皇逃跑,日軍追擊,來到張家口,與草原方向來的日軍會合,接著,又分兵兩路,一路向西大同方向進攻,另一路向南恆山與五台山之間方向進攻,中國軍隊企圖在平型關攔截東路日軍,但被日軍從背後繞過,就是本帖在開頭說過的情況,在雁門關攔截西路日軍,也失算,接下來就是忻口戰役了(這期間十八集團軍一一五師林彪部在王品溝伏擊日軍一個大隊,打死日軍幾百人和車把式千人,虜獲許多物資,號稱平型關大捷(戰役?!))。


可見,日軍進入山西,並非事先策劃,而是形勢發展使然,否則會止於平津。


在天津,中國軍隊7月底對日天津駐屯軍發動突襲,日軍極為不利,因為雙方人數差別近十倍,但日軍堅忍的素質是他們熬到援軍來到,本來天津日軍的目的只是獨
占天津,但中國軍隊在天津以南的地方與其作戰,主要作戰地點是唐官屯,當時日軍作戰進攻速度慢比牛爬,10天前進3公里!在中國守軍撤退後,追擊速度也只
有3天10公里!原因是基本作戰目的不明確!直到年底才爬到黃河邊!可見日軍是不斷調整作戰範圍。


李宗仁問到:"……日本之所以在戰爭初期不這樣做的道理,一則或許由於無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以及氣魄雄偉的戰略家,他們相信我們不會長期抵抗,南京、武漢失守之後便要投降了。再則是他們本國之內可能亦有掣肘之處,軍閥未能隨心所欲。關於此點,研究日本問題的專家們當可提出極詳盡的答案。但是,日本既然不能放手來侵略,則又何必搞此無結果的侵略呢?"他的疑問,長期無人回答,五十年後由我德意志菜桶來回答了,了不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YANBONG

GMT+8, 5-1-2025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重要声明:本网站是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本站对所有留言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由于讨论区是受到「即时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即时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本站有权删除任何留言及拒绝任何人士留言,同时亦有不删除留言的权利。切勿撰写粗言秽语、诽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
Proudly hosted by
LinodeDigital Oce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