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团 发表于 28-9-2013 18:27:22

报社大裁员 iPhone取代摄影记者

企业裁员、减薪、放无薪假、关厂……,自零八年金融风暴袭来,这些字眼时不时地充斥在人们生活周遭,企业「瘦身」潮流搞得人心惶惶,许多员工甚至看到公司的公告信件都会心头一紧。不论传统产业或高科技业、国内抑或是国外,似乎都难逃此景气萎靡的寒冬。

夹缝中求生存的报业
实体报业面临的处境更是艰难,美国各大纸媒被收购、被迫转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欧洲也好不到哪裡去,多家报社因政府收起保护伞、删减对其补助或减税优惠而陷入危机。

报业的惨况在海内外皆然,台湾各家报社自2006年起做出减张、缩版、裁员等决策以力抗寒冬,但终究不敌冰河期的到来,纷纷宣佈停刊或企图转型。
巴菲特曾警告:「2006年报业已进入延缓性下降(protracted decline)之时期」;美国新闻学教授Philip Meyer也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预言报纸将在2043年退出市场。可见报业的未来似乎不被看好。



数位浪潮使报业进入冰河期
除了受整体经济环境不景气,国际纸浆价格和原物料飞涨的影响之外,数位化的大势是加速冰河期形成的最大原因。首先是人们阅读习惯被改变,随着网际网路的兴起,这个相对新兴的媒体快速掠夺了大批年轻读者,民众阅报率明显降低。

「世新传播资料库—2013台湾民众媒体评鑑大调查与十年回顾」调查指出,在5大媒体使用行为上,去年网路使用率与今年同为74.9%,报纸是67.7%,但今年跌到61.4%,显示自去年起,网路就已经超越报纸,成为台湾民众最常接触的第二大媒体(第一仍为电视),而领先之差距将再拉大。

此外,数位化连动造成广告主流失,从1999年台湾报纸广告营收开始负成长的现象即可看出端倪,报纸销量的萎缩使广告大幅从实体报纸这个平台撤离,转移到有更多使用者的网路媒体。

裁员省成本 治标不治本
因应报纸销量大跌,不堪成本高涨、广告收益萎缩,针对成本效益几经考量后,许多报业的做法是——进行企业「减重」计画。



时间裁员人数裁员对象
国语日报2013年9月30名资历25年以上的资深员工
(但反增加编採人力)
美国Gannett集团2013年8月不透露,据估计200名不透露(美国最大报纸出版商)
多伦多星岛日报2013年7月5人(去年4月已裁员15人,含8名翻译员及7名编辑)打字员、製作部人员、摄影记者(星岛从此无摄影记者)
太阳传媒集团2013年7月360名,公司8%雇员(去年已裁员500人)记者、幕后员工
芝加哥太阳报2013年5月28名摄影部所有员工
联合报2008年9月1000名资历2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以及生产力较弱的单位
中国时报2008年6月600名主要为编辑部门,尚有业务单位员工以及部分记者


因成本导致的经营困难,让多家报社不顾媒体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大刀阔斧地裁员,去芜存菁似乎成了必要之恶。但早在2009年,报业调查即显示:71%报纸主管认为裁员影响报导品质,不重视内容生产者的决策,只会拖垮报纸素质,进而让死守在实体报纸的忠实读者也退避三舍,导致无可挽救的恶性循环。

细查裁员对象,我们可从上表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多伦多星岛日报和芝加哥太阳报都在今年决定剔除整个摄影部门,全球许多报社也不断地削减摄影专长人力,主要是因为报社认为现今照相功能过于普及,文字记者经过一番训练后就能够在採访现场拍出「不差」的照片;一方面要尽量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又得避免影响业务的考量下,才会选择解雇摄影记者,但失去专业感新闻照片的报纸仍能吸引读者吗?可能要等一阵子之后才能加以评估。

报业近几次裁员,大都以新进人员取代资深人员,且几乎没有撤换高阶主管。令人不免产生疑问:为什麽每次失去工作的人都不是决策者?


摘自:the new len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报社大裁员 iPhone取代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