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发表于 26-2-2008 20:12:25

巫统对华文教育的政策

巫统对华文教育的政策由始至终也不会改变他们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一贯单元化政策,我们可以看看巫统在1957年建国以来,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诸多箝制,以他们领袖的思维,华文教育是阻碍国民团结的绊脚威石。我国现有1290多所华小大部分于1957年独立建国前创办。1958年迄今,政府只批准增建数十所华小,一些华小也获准搬迁,而且都是通过大选、补选或个案方式处理,基本上没有改变单元化政策和措施,也没有根据需求制度化增建华小,以解决华小短缺问题。

据估计,1958年至1985年,西马有31所新华小获准创办或增建。在马来西亚于1963年成立后,东马沙砂两州在1964年至1985年只有四所新华小获准创办。1986年至1998年,政府也批准增建和搬迁一些华小,例如巴生兰花园华小、吉隆坡康乐华小、新山国光二校、关丹士满慕华小、古晋中华华小六校、沙登华小二校等等。

一贯政策没有废除

早在1970年代,尤其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教育部实施所谓的“不能增建华小”政策,使增建华小变得极为艰难,造成许多华裔人口密集区长期面对华小短缺问题,引起民怨和不满。当时,教育部法外立法,把学校区分为“全津贴学校”
(sekolah bantuan penuh)和“半津贴学校”(sekolah bantuan modal),造成华小和淡小所得发展拨款十分稀少,同时不允许在政府的学校保留地兴建华小和淡小。
不论谁是教育部长,这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一贯单元化政策和措施一直实行至今,没有正式废除。自我国独立建国前夕迄今,共有15人出任教育部长(其中两人曾两次任教长职),即阿都拉萨胡先(1955-1957)、莫哈末基尔佐哈里(1957-1959)、阿都拉曼达立(1959-1962)、阿都哈密干(1962-1964)、莫哈末基尔佐哈里(1964-1969)、阿都拉曼雅谷(1969-1970)、胡先翁(1970-1973)、莫哈末雅谷(1973-1974)、马哈迪莫哈末(1974-1978)、慕沙希淡(1978-1981)、苏莱曼道勿(1981-1984)、阿都拉阿末巴达威(1984-1986)、安华依不拉欣(1986-1991)、苏莱曼道勿(1991-1995)、纳吉阿都拉萨(1995-1999)、慕沙莫哈末(1999-2004)、希山慕丁胡先(2004至今)。

资料来源:
附件:参考数据

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1970-2007年)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80226_8.png

资料来源:教育部1970、1980、1990、1999至2007年1月统计数字。
备注:1970年的“国小”统计数字包括自1970年起逐年被改为国小的英文小学。1968年,全国有1435所政府资助英小。据此推算,1970至2007年初,估计全国增加约2900多所国小(包括被改为国小的前英小)。

雪隆巴生河流域、柔州新山县和槟州的华小需求、供应与短缺
(保守估计)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80226_9.png

第四至第八马来西亚计划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校增减趋势(1981-2005年)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80226_10.png
资料来源:
[*]教育部1981、1986、1991、1996、2001和2006年1月统计数字。[*]教育部《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第82页。
第六至第九马来西亚计划各源流小学的发展拨款数额(1991-2010年)
http://www.merdekareview.com/image_files/news/n080226_11.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巫统对华文教育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