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名人公墓 数风流人物
新圣女公墓位于莫斯科西南部。16世纪建成时,只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 到了19世纪,俄罗斯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都选择以这里为最后归宿。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目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英雄人物,在这里安息,包括赫鲁晓夫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哪里?
我们跟着莫斯科的导游,匆匆走在新圣女公墓里。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哪里?
这是一个乍看面积不是很大的墓园,不过到处都种有枝叶繁茂的树木,从哪个角落张望都不能一眼望到尽头。
在大学里教导中文的兼职俄国导游莲娜,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闯进墓园。她大概没想到这些新加坡游客,竟然有兴趣参观这个没列在行程表里的埋死人的地方。
“好,我带你们去,不过,需要挤出时间。”
http://travel.zaobao.com/images3/travel070722.jpg以雕塑为雕塑家的墓碑,相信雕塑家在天有灵也会觉得实至名归。
钱买不到的墓地
新圣女公墓位于莫斯科西南部,离著名旅游胜地新圣女修道院不到5分钟车程。16世纪建成时,它只是作为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据说,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公主也葬在这里,因此,有人就把这个墓地称为“俄罗斯的公主坟”。
到了19世纪,俄罗斯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包括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选择以这里为最后归宿。1923年起,新圣女公墓成为名人公墓。目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英雄人物,在这里安息。
温文尔雅的莲娜宣称,这个公墓现在葬有2万6000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
“不是誰都可以在这里入土。”
“现在有好些发了大财的人想通过捐助巨款,在这里求得一个葬身之地。”
“没门儿!公墓管理者把申请交给群众决定,结果几乎每个人都反对,俄罗斯人不允许金钱玷污这块圣地。”
她透露,葬在这里的商人只有一位。
“特列季亚科夫。他创办了具有世界规模的美术馆,保存有10万件俄罗斯艺术品。”
学贯中西的导游说完,又匆匆带领我们寻找奥斯特洛夫斯基。
http://travel.zaobao.com/images3/travel070722a.jpg赫鲁晓夫就夹在黑白几何体之间。
影响不只一代世界青年的小说家
我们晓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自然是因为他的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记得,念中二时同学就给我传来它的简写本。我当天就把它读完。很喜欢,很感动,那么一位英雄人物,并非小说家的虚构,说的几乎就是作者亲身的经历。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于1904年,15岁就加入共青团,并且以志愿军身份奔赴前线。第二年他就因为重伤而退伍。后来又因感染风寒患了重病。1927年,重病使他瘫痪在床。不久,连双目也告失明。这期间,他坚持自学,培养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能力,并花了两年多时间创作了这部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动人小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死于1936年,留在世上只有32年,写了两部书,对世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却肯定不只超过一代人。
我第一次到香港旅游的最大收获就是在三联书店买到全译本,还偷偷地把它带回国。
或许今天只有很少人还会认同书里所宣扬的政治理想,然而,他那大无畏的无私的奋斗精神,我却觉得一点也不过时。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幸遇卓娅
穿梭在绿意盎然的墓园里,奥斯特洛夫斯基始终没亮相。
莲娜有点自责:“为什么今天找不到?”
我们在转入另一条墓道时,她突然指着一个露着双乳的塑像说:“啊,卓娅!”
她原本担心我们不认识这位17岁便遭希特勒军队蹂躏并杀害的游击队员。
“我们读过《卓娅与舒拉》。她是苏联的刘胡兰。”
导游点了点头解释了这座塑像的来历。
“村民告诉雕塑家,她被德军绞死前,就是这样抬起脸庞微微地笑,一点也不害怕敌人的迫害。”
我看到的卓娅,是真人般大小的一座深灰色大理石雕,短发和衣襟在风中飘扬,双手向后伸,双脚向前屈,即将腾空飞起的样子。
她那位也战死于卫国战争的弟弟舒拉,以及他们母亲的墓地,就立在她的对面。
http://travel.zaobao.com/images3/travel070722b.jpg戈尔巴乔夫为夫人下葬后,也留着穴位准备将来自己长伴最爱的人。
果戈里、契诃夫和马雅可夫斯基
果戈里的墓地很显著,看来没有导游我们也能辨认,他的灰白色半身塑像就高高地立在黑色的墓碑上。
果戈里是俄罗斯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新加坡的舞台曾上演了他的《钦差大臣》,小时候看的,印象里觉得这出戏很好看很好笑。《死魂灵》,哗,那么厚的小说,至今还塞在书橱里。
“果戈里很短命,只活了43岁。有记载说,他在上世纪30年代被迁葬来这里时,头骨已经失踪。”这和埋葬关羽尸身的当阳关陵,岂不是同一回事!
契诃夫是果戈里的邻居。这位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享年也只得44岁,死于肺结核。果戈里生于1819年,死于1852年;契诃夫则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
他们的近邻,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生于1893年,死于1930年,更短命,只活了37岁。他是自杀身亡的。
我读过他的短诗,节奏真是急促,却极富有力量。有人评他为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
马雅可夫斯基是共产党人,生前却受到另一些革命作家的排挤。不过,他舍得往自己的心脏开枪,显然是因为情场失意。
我端详着墓碑上的黑色石雕像,高耸的颧骨,深陷的眼窝,似乎还发散着叫人不敢逼视的眼光——他似乎更像是一位21世纪的愤怒青年。
记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还是找不到奥斯特洛夫斯基,无意中却发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墓地。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海鸥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的戏剧界,很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戏剧界,崇尚的也是这套表演艺术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于1863年,死于1938年,活了75岁,对后世的影响却最少多一个75年,因为世界多个地区包括欧美国家,至今都还有人在推介他的表演艺术培训方法。
有芭蕾舞女神称号的乌兰诺娃,在墓园里的位置很突出,她就埋在两条小径的交叉口角落,我们一走进来,她的身影就在右边闪烁着白色的光辉。
中国诗人艾青是这样纪录下她的舞姿: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
小时候在纪录片里见过的乌兰诺娃,原来一直活到1998年,享有89岁的高寿。
http://travel.zaobao.com/images3/travel070722c.jpg曾担任中共最高领导的王明原名陈绍禹,1974年死于莫斯科。
夹在黑白两道间的赫鲁晓夫
我们的运气不错。在迷宫一般的这个公墓里,赫鲁晓夫还是愿意从黑白两块花岗石间钻出头来与我们打招呼。
赫鲁晓夫,记得吗?那个在联合国会议上脱下鞋子敲桌子,多次与美国总统对着干的苏联总理!
60年代他会见印尼总统苏卡诺后到黑海度假时,却遭到布列兹涅夫发动政变把他推翻。1971年9月11日,这位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去世。
莲娜解释,按照惯例,他应该葬在红场——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不过,现在却是葬在公墓里。“有人说,赫鲁晓夫生前便表示不要与斯大林作邻居,也有人说是布列兹涅夫不肯让他在红场上有立碑之地。”
赫鲁晓夫显然是个性格特殊的人物。他生前,曾多次批评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连臭狗屎也不如,可是,他的家人却告诉雕塑家,请他雕刻塑像是赫鲁晓夫的遗愿。
现在的赫鲁晓夫就夹在黑白几何体之间,布局有点滑稽,却又似有深意:是要说明死者个性鲜明,功过各占一半?
总有一天等到我!
戈尔巴乔夫四年前把夫人蕾莎下葬时,便已在她的长眠地旁边为自己准备了墓地。
蕾莎是因为急性白血病遽离人间的,享年67岁。戈尔巴乔夫从德国赶回莫斯科参加她的葬礼。他泪眼汪汪地告诉记者:“赖莎是个不能替代的人。”
今年76岁的戈尔巴乔夫,1955年在莫斯科大学与蕾莎一见钟情。两年后,他们就结成连理。
我们博学的导游莲娜说,许多苏联人民认为,在戈尔巴乔夫1985至1991年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蕾莎曾对许多政策的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说戈尔巴乔夫很后悔他当年匆忙把苏联解体的决定。
今年4月23日,取代他总统职位的莫斯科市长——酗酒的耶尔辛逝世。他也葬在这里。戈尔巴乔夫还出席了葬礼。
戈尔巴乔夫显然是当代世界史上最具争论性的人物。不晓得历史学家在他百年后能为他定下什么结论?或许下回当我们再来寻找奥斯特洛夫斯基时,戈尔巴乔夫的墓志铭上已有一段精简的说明。
离开雕塑公园般的墓地,我心里非常充实:这里埋葬的应是俄罗斯民族历代的精英和骄傲,是后世重新解读生命和净化灵魂的圣地。 谢谢楼主的分享! 多谢楼主的分享咯:yct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