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发表于 29-4-2009 16:24:26

容易犯的3个理財错误观念

常听人以“没有数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迴避与每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理財问题。似乎一般人易于把“理財”归为个人兴趣的选择,或是一种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与所学领域有连带关係,非商学领域学习经验者自认与“理財问题”绝缘,而隨性而为,一旦被迫面临重大的財务问题,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叹没有金钱处理能力。

没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来自于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最重要的就是,別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误区1:理財就是赚钱

大多数人赞同——“理財就是生財,让財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的”。其实,这种理解容易让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本世纪初不少理財者倾其毕生的储蓄,投资于股票市场,而后深陷深渊,隨后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美国理財师资格鉴定委员会对个人理財的定义是:“个人理財是指如何制定合理財务资源规划,实现个人人生目標的程序。”

理財规划专家认为:“个人理財的目標是要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个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体系,实现人生各阶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终达到財务自由的境界。”

大部份公眾不赞同这个观点,但也有超过1/5的人同意这个观点,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其中,年龄越小,同意这个观点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学歷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这些说明年轻人理財心態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学歷高、收入高的公眾认知就相对成熟。

专家点评: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分配资產和收入,最终达到財务自由的境界,既要考虑財富的积累,又要考虑財富的保障;既要为获利而投资,又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资理財,又包括生活理財。

理財规划涉及到人生目標的方面,构成一个理財规划体系。因此,个人理財首先要保证满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对剩余財產进行合理安排,合理划分生活开支与可投资资產。

误区2:钱只存银行
“高收益意味高风险?”——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收益意味高风险,也有许多人认为把钱放在银行最安全。

通过深层次分析,年龄越大的公眾,同意这个观点的人也越多。说明年龄越大,人们的观念趋向保守。收入越高的公眾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越多。学歷越高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就越多。说明学歷高、收入高的公眾,相对而言对理財手段的关注更多一些。

70%的人认为理財就是生財,让財富增值,赚钱是第一位。

继续深入下去,1/3的公眾明確承认“我现在只懂得把钱存银行,没有理財、投资的观念”。而同样有1/3的人认为:钱长期存在银行资產也会迅速消失。在2007年1月之前,大部份的人习惯在银行排队交水费,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人们还是排队买基金,银行的电子屏幕上的內容从匯率兑换转眼变成基金行情。

专家点评:是甚么產生这样的矛盾,既相信存银行等于金钱贬值,又不知道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渠道。“钱长期存在银行资產也会迅速消失”,39.50%同意这个观点,45.20%不同意这个观点。隨著人们对理財知识的掌握和理財信息的瞭解,这一观点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也由于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存款只是资金存在的一种形式,还有一些效率更高的“钱生钱”之道。

误区3:节俭可生財
节俭生財,这是国人的传统理財观念。调查中,有48.80%的公眾同意这个观点,有38.50%的公眾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对立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理財观念在发生激烈的碰撞。

调查显示,50-55岁的公眾中,有一半以上的公眾(58.6%)同意“节俭生財,这是理財的关键”,且隨著年龄的增大,持有此观点的人越多。但是,也有40%左右的公眾不同意节俭生財,50-55岁之间的人也有36.90%否定了此观点,这些情况说明大马居民的理財观念正在不断更新。

节俭生財,这是大马居民的传统理財观念。

专家点评:长期以来,储蓄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原因是目前生活成本的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房地產,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领域长期以来收取的费用居高不下,並且逐年增长。调查显示,年纪越高的公眾,越同意节俭生財这一观点;收入越高的公眾同意这个观点的越多。因此在一定时期內,一定条件下一部份公眾將继续持有这一观点。

很明显,节俭是一种变相的理財,聚財。但如果因为节俭伤害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因噎废食,节俭则变成了一种財务束缚,想想中国人的老话:开源节流。看起来,开源比节流显得更重要。

Yves_yew 发表于 29-4-2009 19:00:56

节俭生财在经济萧条的今天已经没有说服力了,通货膨胀的时候你的钱就会跟住贬值,到时候再多的钱也会不够用,也许买了房子才是最稳阵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容易犯的3个理財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