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 lain”?
凡通晓马来文的朋友都知道,“Kita”的意思是“我们”,“Kita”的对象比“Kami”还要广,除了讲的人,也包括了听的人;而“Orang Lain”的意思呢,就是“其它人”在日常马来文的对话里,这两个词是再普通不过的用词,然而,在近来的马来主流报章,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眼开始有了新的诠释。
根据马来报章,如《马来西亚前锋报》(Utusan Malaysia)和《每日新闻》(Berita Harian)里有些文章所谓的“Kita”成了马来土著的代名词,而“Orang Lain”成了非土著的代名词。
我们是Orang Lain?
为什么我国独立了五十年,我们还是马来西亚里的“Orang Lain”?
当初争取独立的只有马来人吗?华人和印度人代表的是马来人吗?
独立时高喊“Merdeka”(意即独立)的,只有马来人吗?
独立后建设国家的也难道只有马来人吗?
为什么我们大家拿着同一种身份证,却面对悬殊的待遇呢?
国阵政府,尤其是自标榜代表华社的马华(MCA),和代表印度社会的国大党(MIC)应该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土著与非土著的反思
独立后,国阵政府硬生生把我国人民一分为二,分成“土著”和“非土著”,在此之后,就发生了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当初,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NEP)的当儿,目的是为了消灭贫穷,拉近各族之间的贫富差距。
然而,到了2008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有幸成为“土著”的原住民(Orang Asli)却还是一贫如洗呢?而大多数马来人依旧是属于低收入的族群呢?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月薪过万的马来Dato或YB,依旧可以享有土著优先权和优惠来购屋,购置产业等,而家徒四壁的华人、印度人、卡达山和伊班人(东马的土著)却毫无受惠,得自食其力。
这是在消灭贫穷吗?
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对,但到最后已俨然被歪曲成利朋党、利裙带,但不利民的工具,同时也变成种族政治分而治之的工具了。
谁是土著?
盛传西马北边的泰国居民和东马沙巴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人都可以拿到的身份证,成为我国的公民。
更甚的是,这些外来移民(有些甚至是偷渡者)拿到身份证后的身份地位都是“土著”!
为什么土生土长的我们(华人和印度人)竟然比不上泰国人、菲律宾人,甚至是印度尼西亚人呢?
为什么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我们,竟然可以沦落到成为大马“二等公民”呢?
难道是我们的皮肤不够黑?如果是,那么大马印度人的困境又有何解释呢?
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
就这些所谓的“土著”和“非土著”,我们流失了多少人才?就这些“新经济政策”,我们都造就了多少贪官污吏?就这些“马来人特权”,我们就得沦落成为“二等公民”?就这些“马来人议程”,我们就继续被分化,远离国民团结?
这对于得天独厚的马来西亚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摒弃种族政治,不分种族全面灭贫,全面提升我国人民生活水准,打造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见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应有的诉求吧。
注:这篇文章和行动党完全没关系,虽然“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是他们的口号,但实际上,他们目前的定位和这口号还有一段差距,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只是马来西亚里的华人
而不是马来西亚人
真是可悲咯
:yct67 :yct67 叫他们回到马六甲王朝去吧 马来人是酱臭的啦。。。:yct5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