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的由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4/Bakutteh.jpg/300px-Bakutteh.jpg肉骨茶Bak-Kut-Teh (閩南語) 是一種流行于東南亞的馬来西亞和新加坡一带的食品,是以肉與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份,但是由於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所以一般都習稱肉骨茶。其中,以巴生肉骨茶最为著名。
肉骨茶雖名為茶,但實為混合中藥、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肉排熬制多個小時的濃湯。在馬來西亞的一些小鎮,甚致加入海參和鮑魚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飯或以油條蘸湯來吃。以醬油、碎紅椒和蒜蓉一起調味。 各類中國清茶(馬來西亞的巴生河流域地區以鐡觀音最為流行)通常會隨湯奉上,相信可以清走豬肉的油膩。在馬來西亞,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點菜式。
肉骨茶的由來
“肉骨茶”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大發明,清末時期,那时的华人为了逃离国家的动荡不安,纷纷遠涉重洋來到了南洋谋生计。那时的马来亚为英国殖民地(当时马来西亚还未独立,称为“马来亚”),英国在马来亚搜刮了许多的资源需要运送回英国,于是在巴生(离首都吉隆坡30公里的城市)建立了深水码头。不少華人由于知识水平不高,来到马来亚也只能以劳动换取薪资。在巴生河谷採挖“錫米”的華人,為了維持長時間的體力消耗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进补,但他们不舍得购买些昂贵的中药食谱。当时的中国人也把药汤称为“茶”,用猪骨和一些普遍常用的中药,以及一些家传的偏方一起熬,不但美味、营养丰富,還提供于所需的能量,並且能抗風濕,又能耐饑餓的食疗“肉骨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