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 发表于 15-1-2008 01:25:43

诸葛亮是否“七擒七纵孟获”

《三国志》中,任何传记里均没有提到“七擒七纵”或者“孟获”。
《华阳国志》是第一个记载“七擒七纵孟获”事件的,但是记载非常简单,没有再多的论述了。稍后的《汉晋春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资治通鉴》则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
“建興三年春,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為太守廣漢王士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為壘守。亮欲俟定元軍眾集合,并討之,軍卑水。定元部曲殺雍闓及士】等,孟獲代闓為主。亮既斬定元,馬忠破牂柯,而李恢困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秋,遂平四郡。”
“三月,亮南征四郡,以弘農太守楊儀為參軍,從行,署府事。步兵校尉襄陽向朗為長史,統留府事。秋,南中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冬,亮還,……”
目前对是否有“七擒七纵”的事情有一些争论。但是以否定此事存在的观点更多。
原因如下:
⑴“七擒七纵”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比较正规的史书,其唯一来源应是《华阳国志》。陈寿治史是比较严谨的,对于没有相对可靠来源的资料,其通常不与采纳。以陈寿对诸葛亮的喜爱,如果真有如此精彩的“七擒七纵”,相信他是不会遗漏的。
⑵ 目前对于“七擒七纵”的地点说法混乱,有记载在四川的(也就是诸葛亮渡泸以前),甚至有的已经说到永昌郡了,分析这些地点均为各地根据民间传说加以编排而成。
⑶ 诸葛亮带领大军进入遥远的少数民族荒蛮之地作战,必定是希望速战速决,决不会反复与孟获部队进行纠缠,这不符合基本的军事规律。这一点,后来司马懿在北征辽东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明显。
⑷ 从南征后诸葛亮的措施,看不出有“七擒七纵”、让孟获心服口服的必要。如果诸葛亮一定要让孟获心服口服,那必定是准备留孟获来治理南中地区。而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战后将包括孟获、孟琰、爨习在内的大族头领都带到了成都,并没有留下来担任地方官吏。如果是这样,那诸葛亮有什么必要非要使孟获心服口服呢?
⑸ 诸葛亮最担心孟获等带领部队坚壁清野,不与其正面交锋而展开游击战。这样一来,诸葛亮大军有力无处使,留下重兵吧,补给等问题无法解决;少留兵吧,等大军一撤孟获又杀回来了。一旦“七纵”中有一次孟获采取这个战术,诸葛亮的南征就不能取得圆满成功了。以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怎么会冒这样的风险呢?
⑹ 再者说,历史上的孟获并不是真正的少数民族,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汉族后代,在南中地区各族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如此的厚颜无耻,要等到被连续活擒七次才有所谓的“心服口服”呢?这样的结果,将使孟获在南中地区乃至整个蜀国名誉扫地,根本无法在政坛再继续混下去了。这样一个“心服口服”的孟获对诸葛亮还有用吗?
⑺ 孟获在益州郡的根据地已经被李恢的侧翼迂回部队占领,孟获的部队实际上在渡泸南撤后就已经陷入前后受敌,无所依据的境地。孟获在被诸葛亮击败生擒后,其部队应基本损失殆尽了。又不能得到大量的补充,只有依靠诸葛亮把被俘的残余士兵交还才能继续进行作战。孟获不会傻到想依靠这些残兵败将来反击诸葛亮的大军吧?如果其不服,应当是逃进山中,躲避诸葛亮大军的攻击,积蓄力量,而不是马上再与诸葛亮大军决战。除非这孟获是极傻,才会带领这些残余兵力继续与诸葛亮的大军不停的进行决战。
⑻ 如果按照《资治通鉴》的时间表,诸葛亮是在5月渡泸,7月就完成了平定叛乱的作战。那么,在道路崎岖难行、到处是哑泉、瘴气的地区,2个月内打7仗,平均每周打一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从东线的渡口开始计算,到孟获的基地建宁大约有600里左右的路程。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而且这里的道路必定很狭窄、崎岖),诸葛亮大军即使不作战只行军也要1个月的时间。而从建宁到晋宁还有600里的路程,也要走1个月。根据《三国志后主传》的记载,是“其秋悉平”,也就是说所有的进军、作战最晚在当年9月已经全部完成。所以诸葛亮从渡泸到结束战役,只有4个月的时间,减去2个月的行军,还有2个月可用于作战,这段时间,不仅要进行对孟获的7次战斗,还包括后来可能的对付其它部族的小规模战斗。这在崇山峻岭、缺乏道路、遍布丛林的地区和交通、通信非常落后的古代,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正常的结果应是:诸葛亮5月渡泸追击南撤的孟获军,克服了各种天气、地理方面的困难,一战击败了孟获,将其生擒。接着带其继续进兵到达晋宁一带,利用孟获的影响,使益州郡的其它少数民族都降服了(可能有小规模作战)。随后,诸葛亮就将孟获带回了成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是否“七擒七纵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