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名錄-法蘭西[法国]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1.jpg亞眠大教堂,位於法國索姆省亞眠市的索姆河畔。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亞眠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亞抿大教堂嚴謹的建築佈局,以彩色玻璃裝飾的教堂內壁,是建築史上的先河之作。
亞眠大教堂建於1220年,由3座殿堂、1個十字廳和1座後殿組成。其中十字廳長133.5米,寬65.25米,從地面到拱頂內側高為42.3米。
外觀為尖形的哥特式建築,牆壁幾乎全被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代替,幾乎看不到牆面,是建築史上的新階段。教堂的牆壁上雕飾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國歷代國王的畫像。教堂有巨大的連拱,拱門與拱廊之間用花葉紋裝飾。教堂的支撐柱都是4根細柱和1根圓柱組成的束形柱。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樓,聳立在與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層,巨大的連拱幾乎佔了一半。唱詩台由4個連拱構成,其中縱向線條尤為分明,拱廊背面牆壁兩側開
有兩個玻璃窗。整個建築佈局嚴 謹,殿堂和唱詩台在十字廳兩 側,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膽突出了結構上輕快的格調。
正面拱門上方拱廊內的每個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豎立於三葉拱下,拱門與拱廊1間有一條花葉紋裝飾。
亞眠大教堂門洞裡,表現宗教題材的雕像非常著名。三座門上的雕刻群表現各種宗教修養、聖人傳以及創造大地的歷史。因此有人稱其為"石頭上的百科全書 "。正門雕塑的是《最後的審判》;北門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門雕塑的是聖母生平,這一組組雕像被稱為"亞眠聖經",是極富表現力的雕刻精品。
法國最大的亞眠大教堂,為哥特式建築頂峰時期建造的大教堂之一。人們無一不為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偉和雕刻群的瑰麗氣勢而驚歎折服。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2.jpg
布爾日大教堂位於巴黎南部大約200公里遠的地方。始建於1195年,歷時60多年才完工。與沙特爾大教堂一樣是第一批哥特式建築,隸屬於同種風格建築中的佼佼者。與沙特爾大教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布爾日教堂是具有風格獨特的、典型法國哥特式建築的起點。唱詩班的席位於1214年完成,中心廣場於1225 -1250年之間建成,但西面的正面建築直到13世紀70年代才告竣工。北面的塔樓於1505年倒塌,1542年又得以重建。教堂設計風格儉樸,兩個側面的走廊、兩個迴廊,沒有教堂的十字型翼部。據說這種建築風格的靈感來自於巴黎的蘭斯大教堂。但教堂的內部與蘭斯教堂的風格迥然相異。中心廣場的面積幾乎同沙特大教堂的一樣大,15米寬,37米高。但是拱廊的高度達20米,這比沙特爾大教堂的高度要高出6米,因此在視覺上收到了更好的效果。由於沒有十字型翼部,廣場的空間獲得了側面的透視效果和緊湊感。
第一個迴廊的天花板的高度是 21.3m ,第二個 是 9.3m。兩個迴廊天花板高度的不同使得第二個迴廊也能像第一個那樣修建三拱式拱廊和天窗。第一個迴廊、小型化處理第二個迴廊和中心廣場的空間構成了獨特的金字塔空間形式。大門上粘貼的圖畫是"最後的審判"的主題畫。其後右側大門上的是"聖艾蒂安"主題畫,左側的是"聖母瑪麗亞"的主題畫。當地下室還處於建築中時,還沒有制定修建後殿的計劃。當地下室完成後,後殿也將被建築。因此後殿因該很小,並且建築在地下室的基座上。
布爾日大教堂尤以其設計協調和比例均衡而引人稱羨不已,它的門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別引人注目,不僅僅具有建築上的美觀性,大教堂的存在同樣顯示了法國基督教的權力性。
大教堂坐落在一個花團錦簇的花園中,廳堂的四周環繞著間隔整齊的高大扶壁,格外引人注目。看起來彷彿是在騰飛跳躍。在歐洲的哥特式建築中,布爾日大教堂堪稱其中的典範。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3.jpg
把心留住的地方-
卡爾卡松城堡:擁有歐洲保存得最完好的中世紀防禦古城,高踞於歐德河陡峭岸邊,具有極為完善的雙層城牆。置身其間,時光彷彿田從前。這裡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卡爾卡松擁有
52 座城樓,由2面城郭層層包圍,形成大約2英里的城垛。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4.jpg
盧瓦爾河流域:盧瓦爾河流域的法國中部地區被稱為"法蘭西庭院",是最具法蘭西風情的地區。低矮的小丘、美麗的河流、樹林掩映的教堂、滿目的古堡古城、香郁的葡萄酒....這就是地道的法蘭西特色。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5.jpg
沙特爾大教堂,坐落在厄爾——盧瓦爾省會沙特爾市的山丘上。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沙特爾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和中世紀基督文明輝煌成就。基督教傳入前,在沙特爾的代表就建起了這座教堂。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並列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6.jpg
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聖米歇爾山位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海岸外2公里的一座小島上,山高約78米。山頂上的修道院建築群,始建於公元8世紀初,建築風格樸實無華,是歐洲著名的基督教古跡。其中的大教堂為歐洲哥特式建築中最古老、最傑出的建築之一。聖米歇爾山上還珍藏有數量可觀的名貴書籍,有"書城"之雅號。為方便教徒前來朝拜,1875年在聖米歇爾山與大陸之間修築了一道海堤。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7.jpg
聖艾米倫區:葡萄栽培技術最早由羅馬人引入阿基坦地區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並在中世紀得以強化。聖艾米倫區因其處在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大道上的優越位置而受益菲淺。大量教堂、修道院和客棧從11世紀前就建立起來了。它作為一個轄區的特殊地位在12世紀英國人統治時期內得到了承認。該區純粹而地道的葡萄種植景觀是非常特別的,而且在鄉鎮和村莊裡還有許多優美的歷史遺跡。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8.jpg
爾賽宮殿及園林: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2公里處的凡爾賽鎮,由路易十四於1661年下令建造,1710年竣工後成為路易十四的皇宮。凡爾賽宮佔地面積達 111萬平方米,其中園林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宮內有大小宮殿及各類廳、室500餘間。整個建築群集中體現了路易十四所追求的豪華、尊貴和威嚴。凡爾賽宮的庭園,是歐洲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1833年,整修後的凡爾賽宮被闢為國家歷史博物館。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59.jpg
蘭斯聖母院教堂:位於巴黎東北的蘭斯市,建於13世紀。這座教堂以形體勻稱、裝飾纖巧而著稱,是法國最漂亮的哥特式教堂(圖1)。由於在法蘭西王國時期(888-1792),國王的加冕儀式常常在蘭斯聖母院教堂舉行,因此該教堂曾被稱為"最高貴的皇家教堂"。此外,蘭斯市的聖雷米修道院和聖安東尼十字宮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0.jpg
佛蘭德和瓦勒尼亞地區的鐘樓(Belfort):
鐘樓建於1300年前後,鐘樓的四個角形牆角塔做成的塔頂,和上面的板岩尖頂,尖頂上的旗桿上旋轉的銅龍是仿造14世紀的銅龍。原本這個建築是為緊急時候召集軍隊的目的而建的。它作為根特市民自治的象徵,以及行會繁榮景象的特徵保存下來,一直默默守望著根特市民。16世紀這裡配備了一組編鐘真品,一直流傳至今。鐘樓的前面可以看到一個噴泉,由世紀初的象徵派雕塑家喬治·米那設計,五個笨拙的裸體青年圍在一個圓形的池塘周圍.希特勒曾稱之為墮落的藝術。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1.jpg
米迪運河:
米迪運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類船隻通過運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間穿梭往來,整個航運水系涵蓋了船閘、溝渠、橋樑、隧道等328個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築,創造了世界現代史上最具輝煌的土木工程奇跡。運河是在1667到1694年間挖掘出來的,它為工業革命開闢了一條航線。運河設計師皮埃爾·保羅·德裡凱創造性的構思,使運河與周邊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從而產生一種和諧美的效果,堪稱建築技術史上的佳作。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2.jpg
楓丹白露宮及其花園,位於塞納河左岸的楓丹白露鎮,距法國首都巴黎約60公里處。這裡風景美麗,氣候宜人。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楓丹白露宮及其花園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楓丹白露意為「藍色美泉」,固有一股八角形小泉而得名。該地泉水清澈碧透。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泉邊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供打獵時休息用的城堡,那就是著名的楓丹白露宮。楓丹白露宮位於170平方公里的森林內,面積0.84平方公里。以文藝復興和法國傳統交融的建築式樣和蒼綠一片的森林而聞名於世。這裡主要建築有噴泉、長廊、巖洞、舞廳,其中蒂佈雷池位於花園的中央位置。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3.jpg
法國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法國的"朝聖之路"
:中世紀時,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基督教徒,每年從法國(或經過法國),前往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朝聖。在法國境內共有4條朝聖的支路,它們最終匯合在一個跨越法、西邊境的山口--龍塞斯瓦列斯山口。在法國"朝聖之路"沿途的城鎮,都建有規模不同的教堂,負責接待和照料朝聖者。這一朝聖活動促進了沿途地區宗教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4.jpg
阿爾勒城的古羅馬建築和羅馬式建築:阿爾勒是歐洲古代城市向中世紀文明過渡的一個範例。到處是令人難忘的羅馬紀念遺跡。其中最早的建築競技場、羅馬劇場和隱柱廊(地下走廊)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阿爾勒經歷了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第二個黃金時代,君士坦丁的浴場和阿利斯堪普斯的墓地是這一時期的見證。11世紀到12世紀期間,阿爾勒再一次成為地中海地區最具魅力的城市。城內聖特羅菲姆教堂是普羅旺斯眾多的羅馬式建築之一。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5.jpg
阿維尼翁歷史中心:這座位於法國南部的城市是14世紀羅馬教皇的居所。由西蒙德·馬蒂尼和馬泰奧·焦瓦內蒂設計裝飾的羅馬教主宮,看上去是非常古樸的城堡,它俯視著這座城市,環城的城牆和12世紀遺留下來的橫跨羅納河的橋樑。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築下面的廣場上,小宮殿和聖母院教士的羅馬主教堂構成了一組特殊的紀念碑,它們顯示了阿維尼翁在14世紀基督化的歐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每一個天主教徒都知道他們的教都是在梵蒂岡。但所有的教徒未必知道在法國的南部羅約河畔還有一座教都,它就是阿維尼翁。它的起源要追溯到13世紀末,由於羅馬政教各派別之間的激烈鬥爭,直接威脅到教皇的安全。因此,在法王腓力四世的支持和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決定從羅馬遷居到阿維尼翁。由於教皇的遷居,教徒們就把阿維尼翁做為朝拜的聖地。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5/11/28/pb051128066.jpg
巴黎-塞納河畔:源自法國東部的塞納河,由東向西流,全長十三公里的水道,宛如一道半弧形劃過巴黎市,也將河流兩岸劃成不同風格及景觀的地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