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患急性放射性皮炎 蝸牛黏液可修復傷口
(吉隆坡訊)一般上,癌症病患接受放射治療後,皮膚表層都會有灼熱感,有者皮膚會出現色素沉澱、脫落、長水泡及糜爛等症狀,嚴重者皮膚甚至會潰瘍,傷口可深達骨膜。一項研究指出,經過提純後的蝸牛黏液,含有天然的膠原蛋白、尿囊素、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甘醇酸及抗菌劑,能有效改善急性放射性皮炎、痤疹及疤痕,可說是一種天然的皮膚再生品。美容醫師陳毓培指出,蝸牛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動物,秘訣在
於它的分泌物。每次蝸牛受傷時,傷口都會自然癒合,因為蝸牛的黏液具有緊膚作用,能使皮膚迅速再生。因此蝸牛細胞永遠“打不死”,除非是受到攻擊及殺害。
此外,蝸牛黏液中的尿囊素可以使皮膚再生,蛋白質和維生素則可以增加皮膚的營養,使肌膚更加細膩和光滑。
“15年前,醫藥人員發現,經過提純後的蝸牛黏液含有CAS(Cryptomphalus Aspersa Secretion)有效成份,可以應用在醫學美容領域,例如防止皮膚老化,並能消除皮膚上的斑點、疤痕和痤疹,甚至是因放射治療而損壞的肌膚。”
急性皮炎共分三度
也是大馬防止老化及美容醫學會秘書長的陳毓培表示,隨著癌症病患的增加,越來越多人接受放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放療設備並不會造成皮膚損傷。不過,若放射線劑量過高或放射區域接近皮膚(如頸癌、乳癌等),這種情形容易造成放射性皮炎。
放射性皮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指一次或多次應用大劑量放射線後,經過一個時期後才出現的症狀。這種皮炎一般分為三度,一度為紅斑;二度為水腫性紅斑,並有水泡及糜爛;三度有潰瘍和毛細血管擴張,潰瘍會經久不癒。
慢性不治變皮膚癌
慢性放射性皮炎則是指長期反覆應用小劑量放射線,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轉變而來的皮膚損傷。慢性皮炎症狀多為皮膚乾燥萎縮、色素沉澱或脫色、毛細血管擴張、汗腺和皮脂腺萎縮。若病患沒有適時護理,長久下來皮膚可能會角化過度,繼而引發皮膚癌。
陳毓培強調,並不是每一種蝸牛黏液都含有CAS,只有一種叫Mollusca Gasteropoda類的蝸牛才會分泌這些黏液。
他說,這類蝸牛在6億年前,即恐龍時代已經出現。現在恐龍絕種了,這些蝸牛還活著,證明了蝸牛身上的CAS具有良好的細胞修复能力。
病患臨床實驗顯出
減灼熱感膚質光滑
一般上,醫生為癌症病患進行放療治療後,都會給病患一些皮質類固醇藥霜,以減輕皮炎痛苦。
不過,美容醫師陳毓培披露,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引起副作用,因此蝸牛提純液的研發對癌症病患來說,不失為一項好消息。
資料指出,皮質類固醇藥霜具有抗過敏、止癢和抑制炎癥等作用,可用來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如濕疹、藥物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和癢疹等。不過,長期使用或濫用這種藥霜,用藥部位可出現程度不同的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感染和痤瘡樣皮炎等不良症狀。
久用類固醇致皮膚萎縮
他說,西班牙Ramon y Cajal醫院的皮膚專科部門曾針對蝸牛黏液提純品展開一項臨床試驗,共有100名急性放射性皮炎病患參與這項測試。3個月後,使用蝸牛黏液的病患膚質,明顯比另50名使用其他護膚品的病患來得光滑。
試驗顯示,病患接受放射治療後,只要持續將蝸牛黏液搽在有關部位,身上長出的疹子會在一個月內減少54.7%,而且66.4%的病患不再搔癢,87.87%的病患則表示灼熱感已在用藥後消退。
他補充,由於費用問題,醫生不可能完全摒棄類固醇藥霜,不過他們可嘗試以類固醇及蝸牛提純液來替代使用,效果會比單一使用類固醇來得更顯著及安全。
恐細菌感染及過敏
勿用未經提純黏液
美容醫師陳毓培勸誡,消費者別貿然使用未經提純的蝸牛黏液,因為這些尚未經過安全測試的黏液會對皮膚不利,可引起細菌感染及過敏問題。
功效比維他命C及E持久
他說,蝸牛緊張時會分泌黏液,但是份量不多,即每20公斤的蝸牛,只能分泌出15公升的黏液。因此,為了萃取更多的蝸牛黏液,西班牙的醫藥人員培養了不少蝸牛,讓這些蝸牛在“受壓”的情況下,分泌更多的黏液。
他澄清,這裡指的受壓,其實是指在室內加溫,完全沒有虐待的意思,而且不斷分泌黏液的蝸牛,並不會虛脫而死。
詢及蝸牛黏液與其他的護膚品成份(如維他命C及E)有何差別時,他表示,維他命C及E固然能修復肌膚,但是持久功效不大。
“也許病患在使用維他命C及E的首兩週內,會發現皮膚皺紋變細了,臉也變得光滑了。不過,這種功效會隨著時間而減退,例如在第四週內,A病患持續注射維他命,B病患持續塗抹蝸牛黏液,前者的功效已大不如前,後者則保持一定的功效。”
页:
[1]